• 盒新



  • 欢迎光临~昆明盒新科技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400-0871-488

    行业新闻

    广州海关用电子标签搭建“便捷通关立体监管系统”

    来源:广州日报

    万吨巨轮踏浪而来,货物川流不息。广州南沙港每天有7300个进出口货物集装箱从货轮上装卸 ,忙而不乱 :300多块LED屏组成的智慧大屏在控制中心24小时不间断地呈现65个监管现场的画面;在5G查验辅助机器人的帮助下,现场关员实现一天12小时查验500个集装箱的工作量;通过自动识别和采集集装箱号信息,对碰货物提前申报 、查验信息,无需查验的货物直接船边分流送至销售市场,实现“才下货轮便上货架” 的“无缝衔接”……广州海关通过搭建全国领先的“便捷通关立体监管系统” (简称“CAAS”),打造智慧海关 ,助力经贸往来。
    案例聚焦
    智!远程“透视”货物通关数据作业信息
    步入广州海关CAAS运行控制中心,一面长约20米、宽近4米 ,由300多块LED屏组成的CAAS智慧大屏24小时不间断地滚动呈现关区65个监管现场视频监控画面,主要监管场所画面还叠加着各种类型标签数据。透过屏幕 ,广州港南沙港区码头上正在装卸货物的国际航行船舶泊位电子标签、船舶航行轨迹、靠泊时间、码头作业状态一目了然……
    广州海关综合业务处副处长何敏慧介绍 :“以往我们使用的视频监控只是‘视频画面’ ,实货流与信息流相对分离 ,没有办法及时对碰,无法通过视频监控全面掌握实货的具体情况和通关状态。”
    为攻克这个问题 ,广州海关探索构建全方位立体智能感知体系 ,不仅可以通过实景监控画面远程“透视”货物通关数据 、作业信息,还可以动态追踪监管场所内货物 、人员 、运输工具的情况,宛如身临其境 。在此基础上,广州海关部署动态预警功能,途经疫区预警 、边界围网、机器人识别、人脸识别等智能分析,实时推送风险预警模型,辅助现场关员执法决策,边界预警准确率、疫区预警有效处置率均达到了100%。
    关员与企业视频连线 效率提升300%
    通过海关CAAS自动识别和采集集装箱号信息,对碰货物“提前申报” 、查验信息后,无需查验的货物直接“船边分流”输送至市场销售 ,实现“才下货轮便上货架”的无缝衔接 。
    据了解 ,自2019年12月,广州海关在符合条件的出口申报前监管、进口目的地检验 、企业日常监管等21类业务中推广应用移动远程监管,为疫情期间企业复工复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CAAS移动远程监管,海关关员可与企业视频连线,企业按指令进行录像 、拍照等操作 ,实现对监管作业过程、查验关键环节的远程检查,在满足海关监管作业要求的前提下,将货物查验时间由原来的平均4小时缩短至1小时左右,压缩了企业等待查验的时间和经营成本,助力货物快速进入市场流通 。目前累计为广汽丰田、四洲食品等超过400家试点企业开展移动远程监管业务700余次,涉及进出口货物200余报关批次 、货值1.5亿元人民币 ,作业效率提升300%。
    5G查验辅助机器人不惧高温能检有害气体
    人工查验是较为常见的海关对进出境货物的监管方式  。海关关区监管业务具有点多 、线长、面广的特点,监管货物 、运输工具、邮递物品包罗万象 ,商品品类特征 、形态风险千差万别 。“以前关员得先到现场核对集装箱号和封志号 ,待卸货后再进行查验 ,至少跑两趟。” 南沙海关南沙港查验科科长徐忠华说,以一天工作12小时计算 ,现场关员一天查验集装箱数量300个左右,即需要跑几十上百趟 。尤其是盛夏正午,码头地面温度长时间超过50摄氏度,影响了关员的工作进展 。
    “现在5G查验辅助机器人代替人工完成查验前的准备工作,关员到场后马上查验 ,为我们腾出了更多的时间和人手。而且机器人还搭载了有毒有害气体检测功能 ,灵敏度很高 。”徐忠华告诉记者,不惧高温的5G查验辅助机器人在盛夏正午依然可以正常作业,通过自主走位,自动采集 、比对集装箱号和封志号,验核无异常的即可通知码头工人开柜卸货,全程无需海关关员介入 ,也减少了疫情期间人员的聚集。同时 ,并联的作业模式大幅提升了查验现场的工作效率。据了解,仍以一天工作12小时计算,如今现场关员查验集装箱数量可达到500个,效率提升了60%以上 。
    基层思考
    南沙海关南沙港查验科科长 徐忠华
    AR 、AI、5G赋能智慧通关
    目前,国家正大力优化营商环境 ,对海关的通关时效提出更高要求。南沙进出口货运量年年增长 ,2020年1-10月进出口集装箱突破213万标箱 ,同比增长6.5% 。而通关提速正是企业翘首以盼的。
    “便捷通关立体监管系统”是广州海关在全国通关一体化和全面深化业务改革2020的框架下搭建的 ,聚焦实货监管,探索应用“AR(增强现实)+AI(人工智能)”、大数据 、5G等前沿技术 ,通过打造全链条、全领域 、全覆盖的智能立体可视化系统,使国门安全防线更立体,监管效能最优化,通关效率超一流。
    比如 ,利用集装箱识别 、视频追踪、边界预警等技术 ,连接海关监管与码头作业各环节 ,按风险类别分流货物 ,低风险的自动验放,实现24小时智能通关 。在查验环节 ,一方面,通过智能辅助机器人找锁 、拍照,提前完成集装箱号、封志号核对;另外一方面 ,利用智能开柜APP实现自动开柜、关员派单“并联”作业 ,数据采集、自动比对同步进行 。
    专家声音
    广州海关总工程师冯锦羡
    加强大数据现代化手段运用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海关信息化 、科技化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全面的跨越式发展 ,新技术应用始终贯穿于中国海关业务改革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机构改革后,海关承担的职责更多、范围更广、链条更长,新技术应用对推进海关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必须以信息化 、智能化为杠杆加快智慧海关建设 ,强调要实现从发挥支撑保障作用到发挥支撑引领作用的根本性转变 。
    下一步,广州海关将继续深化CAAS改革应用 ,力争覆盖关区90%以上的监管场所和核心业务领域,与海关信息化系统资源互联互通率超过80%,节省一线查验人员40%以上,在不增加人力的前提下实现24小时常态化智能通关 。
    未来 ,我们将持续建立移动和开放应用生态,深入创新海关业务“自助式”“移动式”“智能式”模式 ,加强大数据等现代化手段在海关治理中的运用,提升海关精准监管、智能监管、有效监管水平 ,实现“管得住、放得开、效率高、成本低”,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文章来自网络 ,如有侵犯请发邮件至1694705058@qq.com 删除为感。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


  • XML地图